初代能高社

約昭和2年(1927) / 國家圖書館授權提供

初代能高社

神社,為日本神道教祭神之場域,日治台灣後傳入。埔里地區最早建立的神社在虎頭山頂,初命名為「能高社」,其創立的歷史,要從日大正9年(1920)說起,當時的初代埔里街長杉山昌作和陳阿貴先生(曾為埔里社陸軍分遣隊軍吏、雜貨商)聯名申請無對價撥用10.6甲大湳原野官有地,做為能高社的周邊設施與園遊地。後來杉山街長移居蕃地,陳阿貴死亡(1880-1924),大正15年(1926)改由後繼的埔里街長兒玉達吉向總督府申請能高社用地獲准,也就是今天的虎頭山一帶(含埔里高工、臺灣地理中心碑)。

虎頭山頂的「能高社」有一說落成鎮座於昭和2年(1927)3月17日,但《台中州教育状況 : 附・社寺及宗教概覧‧昭和2年度》書中記載的「能高社」,則是載明創立於大正14年(1925)9月9日,祭神有大國魂命、少彥名命、大己貴命、能久親王命。

圖為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日治時期明信片初代「埔里能高社」舊影像,明信片的左下處印有「朝倉喜代松發行」等字,這位朝倉先生是於明治39年(1906)住進埔里社,後來投入蝴蝶、昆蟲、鳥獸等特產採集、剝製與販售,因為埔里的觀光商機興旺,所以也兼印明信片販賣。現留傳的埔里地區早期的老明信片中,有好幾張都是朝倉先生遺留給埔里珍貴的文化珍寶,所以推測這張明信片約印行於1925-1927年間。當時虎頭山上的「能高社」規模很小,但應有的神社鳥居與手洗舍(圖右)都有,特殊的是社前的石獅造型,與大埔城衙門前石獅造型雷同(最早可見於原置在埔里社守備隊(後改稱埔里社分遣隊)前),並不是日本神社應有的狛犬樣式,推測埔里陸軍分遣隊於大正14年裁廢後,這對石獅被搬遷來能高社改鎮守日本神明。此外,鳥居的左後方、松樹旁有一個造型特殊的尖塔型木架,是土地測量用的三角點。

文物普查編號:54554-G-376485200A-10500C00S04-00001

回上頁最上方